以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共产党员网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五千年文明长河奔涌不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正当其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唯有以党的领导为舵、以人民情怀为帆、以守正创新为桨,方能驶向民族复兴的壮阔海洋。以“建屋须先固根基”的清醒,把牢文化建设“方向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明确要求,到“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的实践路径,党始终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革命年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窑洞之声”穿透硝烟,让党的主张传遍神州;新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基层信息枢纽”,在线平台搭建起“指尖上的精神家园”。这些生动实践证明了:只有将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建设各领域,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舆论场中站稳立场,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筑牢根基。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唯有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脚步丈量大地,才能让党的执政基础在思想凝聚中更稳固,让群众基础在精神共鸣中更深厚。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深耕人民群众“生活田”。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到新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号召,中华文化始终与人民命运紧紧相连。脱贫攻坚一线,《山海情》用方言土语讲述闽宁协作的奋斗故事,让“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奇迹直抵人心;乡村振兴现场,“村晚”舞台上的广场舞、非遗秀成为“看得见的乡愁”,印证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作真理。以人民为中心,既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像作家柳青那样“在皇甫村的土炕上一住就是14年”,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也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通过基层文化站“订单式”服务、文艺支教“精准滴灌”,培育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让文化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只有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滋润人心的“营养液”。秉“老树新枝发春华”的智慧,激活传统文化“一池水”。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既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更是“推陈出新”的活水。从故宫文创让“朕的火锅”成为网红,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A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再到三星堆考古直播引发“全民围观”,“古为今用”不是简单的复刻粘贴,而是像“老茶壶煮新茶”那样,在创造性转化中赋予新内涵,在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机。汉服巡游成为城市新景,国潮产品畅销海外,中医药文化借助短视频走向世界,这正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当代诠释。赓续文脉,既要像“择一事终一生”的敦煌守护者那样,守护好莫高窟壁画、甲骨文等文化基因库,也要如“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创作者,用“AI修复老电影”“数字藏经洞”等技术手段,让“古籍里的文字”变成“屏幕上的风景”。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古今交融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