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超245万

2025-07-04
成都日报
去年,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唐安华成为成都高新区首批自主认定的成都市C类高层次人才之一,“公司提交了自主认定申请后,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对我们产业一线技术职工来说,自主认定机制是很好的机会和鼓励。”机制活、政策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成都持续更新人才分类目录,实施精准化差异化人才分类认定,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筑牢成都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新增9项支持类型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更新记者从市委人才办获悉,《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日前进行了修订,在原有基础上新增9项支持类型,总条目从224项扩容至233项。本次《目录》修订,重点聚焦数字文创、哲学社科、乡村振兴、金融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新纳入注册金融科技师(资深级)、成都市“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省级技能大师、主持(含执行负责人)考古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人才等,同时对“全国十佳农民”等部分人才进行了层次和表述调整。“《目录》更加凸显人才的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和发展潜力,确保人才评价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坚持以贡献、实效、创新能力、质量为导向,密切跟踪掌握人才和企业发展需求,对《目录》进行动态更新调整,确保其始终保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对《目录》没有涵盖的、对城市和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共识性”人才,成都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采取多种路径开展自主认定,充分调动用人主体引才育才积极性,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聚焦重点产业,成都设置具有人才自主认定权限的用人主体“白名单”,支持其自主认定人才直接纳入《目录》支持范围。同时,赋予区(市)县自主认定名额,对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才开展自主认定,截至目前已自主认定157人。全面引进培养高质量人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都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让我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宏友博士说道,2022年他从西安来到成都,“这里最吸引我的除了科研环境和产业生态,还有相关的配套服务政策,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科研。”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我们定期编制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鼓励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支持企业引进技能人才来蓉入户;出台《成都市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实施精准化差异化人才分类认定,加快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支持重点企业、科研平台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有力激发了人才在企业创新创造中的积极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陆续出台《成都市博士后平台储备单位认定管理办法》《成都市博士后培育发展实施办法》,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创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出台《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超245万人、308万人;新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66家,总量达327家,新进站博士后4473人,新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6家、技能大师工作室76家、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21家;全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全国首批12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