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堂县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社会合力 着力构建社会工作多元协同格局
四川党建近年来,成都市金堂县锚定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新时代社会工作重点领域、重点职能、重点问题,全面深化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实施“减负赋能·‘金’治社区”“金‘新’向党·‘会’聚一堂”“水城先锋·社治‘金’英”三项行动,汇聚多元合力、夯实社会支撑、增强社会活力,着力构建社会工作多元协同格局,纵深推进金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减负赋能,激发基层干事活力实施“减负赋能·‘金’治社区”行动,统筹推进减负赋能,推动金堂基层社区治理更加精细,激励基层治理队伍更好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一是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为“小马”赋能,为“大车”减负,细化120项任务清单,编制指导手册,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全面完成村(社区)挂牌精简,推广使用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报表268张、微信群270余个。减负松绑让村(社区)“两委”轻装上阵,为民办实事的效率显著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率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健全“微网实格”制度机制。深化“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改革,以30—100户为单元划分微网格4568个,选配微网格长4766人,推动应急、经信、民政等行业部门7782人下沉网格赋能。塑造“水城邻长”网格品牌,强化微网格长宣传动员、意见收集、问题发现、上传下达等职能,评选优秀网格员100人,涌现出川福号社区“贤管家”、红旗村“五色格”等一批社会反响好、群众参与度高的网格治理品牌。三是实施小区治理攻坚行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小区治理当中,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提能增效行动,全面完成200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指导建立小区(院落)公约、楼栋(小组)公约、家庭条约等,成立不同类型居民自组织1756支,推动21个小区成功导入信托制物业服务,倡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凝聚小区治理共同体。精简挂牌后的赵家镇碧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坚持“新”心向党,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实施“金‘新’向党·‘会’聚一堂”行动,加大“两企三新”党建力度,引领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深化共建共治,持续焕发金堂基层治理生机活力。一是组织凝“新”聚合资源力量。坚持“管行业就要管党建”,成立交通运输等行业综合党委10个、“两企三新”党组织215个,覆盖两新组织393家。制定出台“两企三新”问题诉求办理工作规程、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建立工作协调、联系指导、诉求办理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服务暖“新”增强归属认同。建立县级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链接本土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为全县新兴社会力量提供能力提升、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等服务。建设共享服务阵地7个,举办“水城先锋学堂·企业人才班”等培训10期,覆盖产业骨干人才700余人(次),不断增强政治素养、知识技能。召开“党旗领航·对话会企”座谈会,开展主题沙龙3期,搭建行业部门、企业、协会之间交流平台,增强新兴力量对金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治理融“新”畅通参与渠道。深入开展“三链”党建试点、“新”系城乡示范行动,通过发布机会清单、促进供需对接,挖掘培育产业、销售等公益伙伴30余位,带动助农增收1500余万元。深化“车轮上的党建”,引导货车司机、快递配送群体积极参与保畅、保供、救援等急难险重事件。整合部门、行业、律师协会等力量,建设“十里春风·法治驿站”共享空间;推动4个企业认领4个小区治理服务项目,畅通新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路径,不断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金堂县召开“党旗领航·对话会企”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坚持队伍提能,激发服务供给活力实施“水城先锋·社治‘金’英”行动,推动社会工作领域人才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激发基层服务供给活力。一是开展社治大练兵。全面加强党委社会工作部自身建设,深入开展“社治金兵2024”学习提能活动,聚焦社会工作重点领域、重点职能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走访,领导干部认领调研课题、中层干部主讲业务,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4篇,开展业务工作专题学习4期,全面提升机关干部履职能力水平。二是开展“社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融合建设。全县现有社区工作者1225人,持证社工866人,志愿服务队伍964支,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在统揽社区资源、联户到人、开展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梳理社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推动供需精准对接、资源有效配置。创新“主题社日”活动品牌,以“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服务”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小老助大老”“战旗红信励救援”等志愿服务品牌,营造温馨和谐氛围,提升居民群众满意度。三是培育“社区合伙人”。在成都市首批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金堂社区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成立四川社区基金会发展网络。设立社区基金34支、社区慈善信托2支,累计吸纳社会捐赠超1500万元,形成“育苗成长”“小温暖”“星光行动”3个品牌项目,服务居民超30万人(次)。鼓励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引进经营业主,注册集体经济公司等方式,因地制宜配套露营、研学、餐饮等消费业态,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吸引“新市民”融入本土社区发展治理。“小老助大老”志愿服务——社区老人过集体生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