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调研科变成“材料科”
县、区的政研室或办公室等部门,不少都设有调研科。调研科,顾名思义,其主要工作是搞调查研究的,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日有媒体曝光称,“科室名称虽然叫调研科,但干的不是调研工作,主要是为领导写讲话稿、情况汇报、会议纪要、起草文件等”。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如此重要,调研科的党员干部,理应常态化走出办公室,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求真务实地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本该重视调研的基层科室在现实中却难得深入调研,变为“材料科”,属实值得警惕。调研科成为“材料科”,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搞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调研的情况,“逐级调研”异化为“逐级要材料”。二是源于写材料任务的压力。在一些地方,领导接到的调研任务,大都落到调研科。为了完成这些倒排工期的“专属任务”,调研科的人员只能一方面紧急向下级部门发通知,尽快索要“支撑材料”,另一方面“5+2”“白加黑”地通过加班来搞定,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基层调研?本该重视调研的基层科室也难得深入调研,折射的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不够重视、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的苗头性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要有实效,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只有双手沾泥、双脚着地,通过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才能真切感受和了解社情民意,才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只有通过亲手掌握第一手的调研材料,开动脑筋进行研究思考,综合分析,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如果只是利用基层提交的材料获取信息,用“网来网去”代替“三个深入”,自然就很容易出现“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求质”等问题,影响调查研究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基层调研科的主责主业就是深入基层搞调研,从基层获取真实情况,以供领导决策参考。